到底,我要練什麼?

不論是重量訓練還是有氧跑跳,運動都帶有一定的目的性,像是為了獲得肌肉、減少脂肪、促進健康,或者為了跑得快、跑得遠、跳得高、甚至比賽奪勝等。而為了達成這些目的,你需要制定一套相對應的訓練菜單。

這是因為人體的各種機制相當複雜,長跑與短跑所使用的能量系統截然不同,運用(徵召)的肌纖維順序也不一樣,訓練上當然也會有所差異。

再加上,人體對環境轉變會有所謂的適應性,當你的身體在習慣某一特定運動項目後,作用於那項運動的能力將會增強,這時,某些相衝突的能力卻可能降低。

所以在制定菜單的時候,你要能了解到,你需要的是什麼,你的目的是什麼?是為了打球?跑步?還是...?

 

76746885

 

再來,剛剛所提到的適應性,其意思就是當你進行超越原先你所能負荷的強度(不論是跑步還是重訓),你的身體會開始感受到與平常的不同,進而產生改變:變得更強壯以應付所遇到的「危機」(訓練)。

有趣的是,這種能力是雙向、可逆的,也就是當你不用的時候,這些增強的能力將會回復到原本的狀態。你也可以想像成,因為「危機」解除後,身體只剩下平日的生活需要「應付」,所以又「適應」了(因為沒有持續的需要,所以身體又變弱了)。

其實就是我們常聽到的「用進廢退」原則。

所以在目的達成前,你需要透過不斷的訓練來產生適應;而目的達成後,你仍然需要透過不斷的訓練來維持。

 

keep-fit-exercise

 

延續適應性的概念,當我們進行不同種類的運動時,身體習慣的用力、維持方法也會不一樣,這其實還需要很多知識基礎才有辦法辨別,但司博特提供一個簡易的區分方法,那就是你在運動過程中:用力的速度

例如慢跑時,你的腿不需要像衝刺時那樣迅速跨出、用力蹬地往前衝,你的時間相對充裕,你用力的速度相對慢;或者打籃球時,你要盡可能在最短的時間內衝出最大的速度,才能順利轉身、過人,並將籃球投入籃框,這時你用力的速度就相當快

所以長期進行慢跑活動後,身體就會習慣這種用力速度相對慢的方法,就會減低你需要用力速度快的能力,反之,長期進行籃球運動,衝刺的能力大大提升,但跑馬拉松的時候你可能就覺得很難持久。(當然,這其中還牽扯到肌纖維型態的改變,並非如此單純)

因此,你在訓練的時候就要盡可能貼近你的目的,也就是你的出力速度。如果你想增加長跑能力,那速度慢、時間長的訓練會是你的主要項目,例如反覆次數高的肌耐力訓練;如果你想增進爆發力,那速度快、時間短的訓練就會是你的主要項目,例如藥球相關訓練。

 

Medicine Ball Side Throw

 

最後,在知道你的目的與運動項目後,接著你要知道該做些什麼動作才能加強。

其實這是最簡單的部分,因為你只要想:你在目標運動的過程中會做出什麼樣的動作?那麼相對應的肌群或類似的出力模式,就會是你在訓練菜單中應該出現的東西。

舉例來說,假設今天司博特要參加網球運動(運動項目屬於出力速度快),決定來制定一套簡易的網球菜單,那麼除了對著牆壁揮拍猛打(技術性)之外,你還可以進行折返跑、衝刺、間歇訓練等提升移動速度(適應)的動作。此外,你還可加入旋轉拋藥球、身體平衡訓練,來增加核心肌群的力量與協調(適應),幫助你在移動或揮拍過程中更順利。

以網球這個例子來說,重量訓練就更不用說肯定少不了,全身各部位的訓練都非常重要。不過你仍舊可以特別加強腿部肌群的力量與肩膀的力量,以增加下盤穩定與上肢強度,降低移動過程與揮拍中受傷的機會。像是深蹲與提舉(upright-row)就是相當重要的動作,可以多做,並且採取低負荷、高速度的方法來訓練(以適應打球時的動作)。

其他運動也是類似的概念。

 

Swiss player Roger Federer hits a foreha

 

[divide]

Q:姥溼(舉手),那如果單純想練大肌肉呢?

A:在不考慮運動表現的情形下(推眼鏡),你可以對想增加肌肉的肌群做針對性動作。以8~12RM(約1RM的70%重量)做肌肥大訓練。僅須注意相同肌群要間隔至少24~48小時以上才能再做訓練,且以大肌群先訓練,小肌群後訓練;較弱的肌群先訓練,較強的肌群後訓練;多關節運動先訓練,單關節運動後訓練為原則去安排。

[divide]

請勿抄襲、剽竊司博特網站文章,違者必究,如需轉載、引用,請務必來信取得授權,並附上作者及來源處;
轉貼網址則不限,歡迎分享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