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4年雅典奧運,台灣在跆拳道男女的第一量級(58及49公斤)各摘下一面金牌,不但是我國奧運史上首金,一日雙金的成績更是國內體育發展的一大里程碑。從此,只要跆拳道有出賽,幾乎都會被視為重點奪牌項目。
跆拳道主要以腳跟手進行攻擊與對抗,比賽不只看重個人攻防能力,戰術反應、情勢判斷、如何發揮體型優勢、心理層面的對峙等都是影響勝負的關鍵。而本次出征里約奧運的選手有3位 ,分別是莊佳佳、黃懷萱和劉威廷。
[divide]
17日晚間由黃懷萱打頭陣,將對上49公斤級的頭號種子吳靜鈺。雖然台灣選手排名在後段,但因為比賽採「巴西制」,也就是即便輸給吳靜鈺,只要她順利晉級到冠亞軍賽,所有輸給她的選手都可進入敗部復活爭取銅牌,因此台灣要在該量級拿牌不是不可能。
在比賽開打前,司博特則想跟大家分享自己對黃懷萱備賽過程中「過磅」及「減重」的看法。
跆拳道比賽會依據選手的體重進行分級,選手們在「賽前減重」是很常見的事。像是黃懷萱本來約58公斤,可是她在原先體重的級別中,體型可能略遜一籌,不易發揮優勢。因此減重、降一量級對她來說比較有利,這也是跆拳道比賽的策略之一。
只不過要在短短兩個月,從58公斤最後以48.6公斤過磅成功,肯定吃了不少苦頭。像是在出發里約之前,她就提到自己為奧運備戰連吃兩個月水煮餐,體脂低到腹肌跑出來。別忘記每天還有可怕的訓練量等著她,又要確保肌肉量不能掉,過程絕對充滿掙扎與煎熬。
這也讓司博特想起以前同學也為了比賽,前兩天幾乎不吃東西、穿雨衣跑步,想盡辦法要「脫水」,等到過磅順利才敢進食。當然,黃懷萱的減重目的是為了競技,背後也有專業團隊支撐。我們非常不鼓勵一般人用激進減重法,尤其意志力鬆懈,體重很快又會恢復。
相對黃懷萱要拼命減重,出戰女子67公斤級的莊佳佳和男子80公斤級的劉威廷,兩人雖然腳長、身高夠,卻因為體型較單薄必需「增加肌肉量」,將肌肉質量轉變成比賽要用的爆發力、敏捷性、身體對抗能力等。因此他們非常需要完整的週期化訓練。
其實早在2015年世錦賽奪金前,莊佳佳就曾在成吉思汗健身房接受館長的指導,進行重量訓練,這一役讓她信心大增,國內也一致看好能拿牌。這也證實練肌肉不會使你的運動能力變差或動作不協調,關鍵是在如何「將肌力轉化成需要的運動能力」。
此外,重量訓練不光能提升選手的運動能力。此次協助跆拳道選手備戰的重量訓練教練陳孔文就指出,過去劉威廷走路會駝背,經過重量訓練指導,不僅肌力獲得強化,體態也挺拔很多,這都再次與司博特強調的「重量訓練對日常生活也有幫助」相呼應。
不管是減重、增加肌肉量,選手都是在用自己的身體做實驗!減重過程的心情波動會不會影響訓練?增加重量訓練強度時要不要經歷痛苦?一天練到3-4次的備戰歷程,為得是瞄準獎牌、為國家而戰。不論得獎與否,如此犧牲早已值得我們為他們鼓掌、在電視機前喝采。
[divide]
發表評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