飲食與肌肉的生長過程

撰文者 / 譚誠明(台大藥學博士)

 

吃得飽不如吃得巧!飲食,攸關肌肉生長

相較於脂肪,肌肉的結構緊實、熱量消耗大、產生動力的功率高,所以提升肌肉量就等於直接雕塑體型、燃燒脂肪、改善體力與健康狀態,為身體內外都帶來莫大的好處。

另外,肌肉也能夠減輕關節的負擔,避免不必要的運動傷害,而且強壯的肌肉還能夠減少拉到筋、閃到腰、扭到脖子、拐到腳等意外狀況,默默地為我們帶來更好的生活品質。

 

 

活動的時候,肌肉就是力量的來源,但肌肉為何能夠產生力量呢?

人體產生力量的過程牽涉到一連串的生理化學反應,這些反應都必須使用具有能量的原料,就像蒸汽機裡需要煤炭燃燒才會產生動力的道理。

人不會行光合作用以產生能量,所以食物是人體必然的能量來源,而肌肉細胞會利用這些能量,並啟動收縮作用以產生力量。

 

 

充足的收縮運動同時會對肌肉細胞產生相應的刺激作用,然後將「需要更多肌肉支援」的訊息傳給大腦。正因為這樣的供需與回饋關係,所以肌肉當然需要不斷被訓練才會長大。

換句話說,因為肌肉是高度耗能的組織,在長期「不使勁」、「不訓練」、「不刺激」的生活條件下,身體自然不會、不該、不能保留這樣的冗員,所以曾經的六塊肌逐漸團結成一塊的現象也就不令人感到意外了。

 

 

既然肌肉的好處那麼多,又該如何讓肌肉成長呢?

還記得外傷之後結痂的樣子嗎?凸起的疤痕固然不討喜,卻透露著重要訊息——細胞與組織增生且變大又變厚。是的,變大又變厚!

當這樣的生理反應發生在肌肉組織上,肌肉也就因此而變大。肌肉組織在承受超出負荷的拉扯或延伸之後(前提是不要造成運動傷害),局部就會產生細微的損傷而引起發炎反應,並召喚免疫系統來修復組織。

這種損傷、修復、損傷、修復的循環刺激,就是肌肉生長的動力

 

 

肌肉組織所受到的損傷越大,修復的反彈力道也越大,不斷的損傷及修復,就會讓肌肉日漸強壯厚實,以準備產生更大的力量來因應外在環境的考驗。

反之,如果肌肉長期沒有承受阻力,就會萎縮變小,這也就是高張力的肌肉拉伸運動能夠刺激肌肉生長的原因,於是健身訓練或運動就有了必然的意義,要是再搭配下列的飲食與生活習慣,理想的肌肉與線條就會水到渠成。

 

 

1.運動前30分鐘,補充少量、易消化的碳水化合物,像是一根香蕉、一小碗麵、二片雜糧麵包,除了可以提升運動表現,還能夠避免空腹運動所造成的肌肉流失問題。

2.運動中,大約每20分鐘補充200cc以內的水,讓代謝順暢並減少廢物堆積。

3.運動後的1小時內,補充碳水化合物與蛋白質的組合,例如500 cc的豆漿、巧克力牛奶,或是一份三明治、水果,讓受損的肌肉組織獲得適當的能量與胺基酸原料,維持順暢的修復機能。

 

 

4.加工品一定要少吃,可以減少身體的負擔,讓細胞專注於修復功能。

5.定時定量的睡眠才能維持荷爾蒙正常分泌,有利於肌肉生長、傷痛修復;若是想要長出漂亮的肌肉,就要盡量維持優質的作息。

肌肉生長是一段完全符合「沒有破壞就沒有建設」的過程,而建設需要正確且適量的動力與材料,飲食中的營養就是這麼呵護著肌肉的成長。

[divide]

請勿抄襲、剽竊司博特網站文章,違者必究,如需轉載、引用,請務必來信取得授權,並附上作者及來源處;
轉貼網址則不限,歡迎分享!